二是,该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的议案审议通过;
三是,其在2025年度使用不超过110亿元人民币或等额外币(含本数)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包括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
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东鹏为何仍要赴港双重上市?是为布局国际市场,还是在长期资金市场寻找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其“大单品”——东鹏特饮增长遭遇瓶颈的当下,东鹏饮料的核心挑战并非如何讲好资本故事,而是怎样维持长期竞争力。
如若无法突破对东鹏特饮这一单品的依赖,赴港上市或只是资本运作的游戏,难以带来真正的增长“新”动能。
东鹏饮料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度营收约158.4亿元,同比增长约40.6%;归母净利润约33.3亿元,同比增长约63.1%。
2024年初,东鹏饮料股价一度攀升至278.49元/股,但随后大幅回调,截至3月10日,股价跌至226.67元/股,市值约1179亿元。
资本市场为何没有给予东鹏匹配的估值?这背后,或隐藏着投资的人对东鹏饮料的隐忧与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起,东鹏饮料的重要股东及高管已累计减持超55亿元。
就在今年2月21日,东鹏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宣布减持计划。若按东鹏饮料当天收盘价230元/股(不复权)计算,鲲鹏投资此番减持金额或超16亿元。
事实上,其早期投资方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君正投资),也已累计套现超42亿元。
为什么股东在东鹏饮料业绩攀升时选择退出?这其中又释放了什么信号?或许,以下几点是个中关键。
其一,核心股东的信心问题。 股东减持往往被视为对企业未来增长的信心指标。如果管理层或早期投资方相信公司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他们通常会继续持有,而不是在业绩向好时频繁减持。
2021年至2024年,东鹏累计分红超过40亿元,同时高管和股东不断减持。相比于长期投资价值,东鹏是否正在向股东提供一个高现金回报的“退出窗口”?
不仅如此,在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期待东鹏饮料加速扩张时,其却选择了将巨额资产金额的投入理财。
具体而言,东鹏饮料动用了约110亿元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金融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基金和信托等。
问题是,为何东鹏不将这笔资金用于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产品研制等与主业相关的方面,而是选择理财?
行业对比来看,东鹏的资金使用模式显得保守。例如,农夫山泉不断扩充产品矩阵,并投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升级;元气森林持续加码新品研发和品牌营销。
如若东鹏对自身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充满信心,理应将资金投入核心业务,以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110亿资金未能直接用于业务发展,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说明东鹏饮料对市场增长前景持谨慎态度,甚至已感受到增长的乏力?
东鹏的真正挑战,不是如何在长期资金市场上博取短期溢价,而是怎样建立可持续的增长逻辑。
如果无法打破对东鹏特饮这一“大单品”的高度依赖及其引发的“大单品焦虑”,即便成功赴港上市,东鹏的市值或也难以摆脱承压的可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东鹏饮料的成功,核心在于其“大单品”策略,即通过东鹏特饮在能量饮料市场的强投入、强营销、强扩张,推动公司业绩保持增长。
然而,市场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升级,东鹏特饮过去“屡试不爽”的“大单品”增长玩法,是否还能奏效?
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和渠道下沉,东鹏特饮迅速崛起,在能量饮料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然而,今非昔比,不仅红牛长期在能量饮料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天丝集团加大投入、华彬红牛持续布局,红牛对东鹏特饮的冲击正进一步加剧。
仅2024年,天丝红牛推出无糖版、运动版等细分产品,持续构筑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双重“护城河”,这对东鹏特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除了红牛,战马、乐虎等本土品牌正在加速扩张。一方面,战马持续推进线下渠道深耕,在年轻消费者中建立了较强的品牌认知;
另一方面,乐虎凭借品牌营销和体育赛事营销等,不断“出圈”,扩大市场占有率。
此外,魔爪(Monster)也正通过高端定位和多元化口味吸引年轻消费者,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随着竞争加剧,东鹏特饮还能维持当前的市场份额吗?在高端市场无法与红牛抗衡,中低端市场正被战马、乐虎等品牌蚕食之下,东鹏特饮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功能饮料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品牌力的竞争。东鹏特饮虽然在下沉市场具备较强优势,但在高端市场,品牌溢价仍显不足。
红牛可以卖到6元甚至更高,而东鹏特饮的价格长期维持在3-4元区间,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的意愿较弱。
如何通过品牌形象升级,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东鹏需要更系统的品牌战略,而不单单是铺货和促销。
不仅如此,这届年轻人“提神方式”发生了堪比天翻地覆的改变,能量饮料的黄金时代或一去不复返。
年轻消费者的提神方式,已从传统的功能饮料,向精品现磨咖啡、三得利以及农夫山泉系列茶饮料,甚至新茶饮等细分赛道分流,这对东鹏特饮的销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冲击。
与选择赴港上市相比,东鹏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资本运作,而是怎么样摆脱对“大单品”的依赖,找到增长新动能。
东鹏特饮作为该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贡献超过90%的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然而“单品依赖症”或者说“单品焦虑症”的风险难以遮掩。
东鹏饮料的另一个问题,则是长期以来依赖营销驱动,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2023年、2024年,东鹏饮料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8%和0.40%。同期,其销售费用率却分别达到17.36%和16.93%。而饮料行业的竞争,不单单是营销和渠道的竞争,更是产品创新的竞争。如果东鹏无法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未来的增长将受到限制。
目前,东鹏推出的无糖茶、即饮咖啡等商品市场表现一般,未能形成爆款。相比之下,元气森林的气泡水、三得利乌龙茶等产品凭借创新口感和健康概念,在市场上迅速崛起。
尽管其试图通过“东鹏补水啦”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但“补水啦”增长迅猛,销售额却仅占公司总营收的9.66%。
而且,电解质饮料赛道的竞争同样激烈。元气森林的“外星人”、农夫山泉的电解质水、宝矿力水特等品牌,均在大力布局该市场。
东鹏补水啦虽然有所增长,但在品牌认知度、产品创新和渠道深度上,仍面临激烈竞争。
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东鹏有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增长路径。如果东鹏特饮的市场空间受限,而“东鹏补水啦”又无法迅速接棒,东鹏的增长逻辑将面临挑战。
即便顺利登陆港交所,长期资金市场看重的仍然是长期增长逻辑和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东鹏需要做的,不只是赴港上市这么简单,而是要找到真正的破局之路。
只有成功破局,也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进而提振资本信心。否则,赴港上市或也不过是资本运作的短期打法,难以真正改变东鹏的未来发展困境。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无缘逆转!广岛三箭总比分1-4狮城水手遭淘汰 首回合6-1被判0-3!
新消费日报 商务部等部门约谈沃尔玛;海底捞对顾客给予10倍现金补偿……
有花泽香菜配音!这款超涩大雷美少女射击游戏4月上线年植树节活动攻略:种树奖励非常丰厚,建议每天一次
首发18A工艺!Intel Panther Lake酷睿Ultra 300近距离首秀:明年再见?
爸爸在小孩哭的时候,快速报了一段菜名,没想到居然不哭了,网友:想哭但插不上嘴